在临床实践中,功能性消化不良(Functional Dyspepsia, FD)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症状群,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、饱胀感、早饱感及嗳气等,但经检查未发现可解释这些症状的器质性、全身性或代谢性疾病,在众多患者中,常存在一种现象:部分患者会因持续的腹部不适而误认为自己是“真痛”,实则可能是“假痛”,如何科学地区分这两种情况呢?
真痛通常伴随明确的病理改变,如胃溃疡、胃炎等,其疼痛具有规律性、周期性,且常因进食、药物等因素而加剧或缓解,而假痛,即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,虽表现为相似的疼痛感,但缺乏明确的器质性病变基础,其发生与精神心理因素、胃肠运动功能障碍、胃酸分泌异常等多种因素有关,且症状的波动性较大,不严格受进食影响。
区分的关键在于综合评估,除了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外,还需借助胃镜、上消化道造影、呼气试验等检查手段排除器质性疾病。心理评估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,因为许多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伴有焦虑、抑郁等情绪障碍。
治疗上,对于确诊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,应采取个体化治疗策略,包括调整生活方式、饮食管理、药物治疗(如促动力药、抑酸药)以及必要的心理干预,重要的是,要向患者及其家属普及相关知识,帮助其正确认识症状的实质,减少不必要的恐慌和焦虑。
区分功能性消化不良的“真痛”与“假痛”,需要医生细致的询问、全面的检查以及患者的积极配合,通过科学合理的诊断与治疗,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,提高其生活质量。
添加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