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,我们时常能遇到这样一类患者——他们自述有胸闷、心悸、胸痛等“心脏病”症状,但经过一系列严格的医学检查后,却未发现任何器质性病变的证据,这类情况,往往被诊断为“心脏神经官能症”,何为心脏神经官能症?它又该如何被正确理解和应对呢?
心脏神经官能症,简而言之,是一种以心血管系统功能失常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,但并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基础。 它的发生多与神经类型、环境因素、遗传因素及性格内向等因素有关,常在精神紧张或情绪激动后诱发,患者常感觉空气不够,需要深呼吸或叹息来缓解症状,同时伴有失眠、多梦、食欲不振、头晕乏力等神经衰弱表现。
治疗上,首先强调的是心理治疗。 医生会与患者进行耐心细致的交谈,解释其症状与心脏无直接关联,帮助患者解除顾虑,并鼓励其适当参与体育活动以增强体质。药物治疗也常被采用,如β-受体阻滞剂可有效缓解心悸、胸闷等症状,而镇静安神剂则有助于改善睡眠和情绪状态,但需注意的是,所有用药均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,切勿自行购药服用。
预防方面, 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、避免长时间的精神紧张和劳累、适当参与户外活动以及保证充足的睡眠都是关键,定期进行健康检查,了解自身身体状况,也是预防此类疾病的重要一环。
心脏神经官能症虽非“器”变之疾,却也需“心”治之策,通过科学的心理调适与合理的医疗干预,我们完全有能力让“心”回归宁静与健康。
发表评论
心脏神经官能症提醒我们,心理因素也能导致'心疾', 需警惕非器质性病变的隐忧。
添加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