血吸虫病是一种由血吸虫寄生于人体引起的寄生虫病,主要流行于我国南方地区,在临床实践中,血吸虫病的感染常被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,两者在临床表现、治疗及预后上均有所不同。
急性血吸虫病多发生于初次感染或再感染大量血吸虫尾蚴时,其典型症状包括发热、过敏反应及消化系统症状,发热多为中度热型,可持续数天至数周,同时伴有荨麻疹、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过敏反应,消化系统症状如腹痛、腹泻、脓血便等也较为常见,急性期如能及时诊断并治疗,预后通常良好。
慢性血吸虫病则多见于反复或大量感染后,其症状相对隐匿,主要表现为慢性腹泻、腹痛、贫血、营养不良及肝脾大等,慢性期患者往往因症状不明显而忽视治疗,导致病情迁延不愈,甚至出现肝硬化、门脉高压等严重并发症。
在诊断上,应结合流行病学史、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判断,对于疑似患者,应及时进行病原学检查,如粪便找虫卵、直肠黏膜活检等,以明确诊断并指导治疗。
血吸虫病的急性与慢性感染在临床上需仔细区分,以便采取恰当的治疗措施,防止病情恶化。
发表评论
血吸虫病急性感染常伴发热、过敏反应等症状,而慢性则以肝脾肿大及肠道病变为主,两者症状差异明显。
添加新评论